首页 > 科技新闻 【岁时节日 | 冬至】冬至一阳生

【岁时节日 | 冬至】冬至一阳生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同时也是仲冬的第二个节气。冬至日,正是阳气开始萌生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日阴极而阳始至;《孝经》记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随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白昼慢慢变长,所以有俗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因此,冬至有时也代表着一年之始。

  冬至萌芽于殷商时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有部分学者是通过分析卜辞的记日法得到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两至的结论;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阜、甲、中等字的本意都取自“立表测影”,表示殷商时期已经可以通过这种办法确定时刻和冬至与夏至两个节气。西周时期,《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帝尧时代的四时观象授时的工作,并以“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同时测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左传·僖公五年》曰:“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这里记载的是冬至(日南至)这天,鲁僖公太庙听政以后登上观台观测天象并加以记载,而《吕氏春秋》《逸周书·时训解》《周髀算经》《淮南子·天文训》等文献开始记录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

  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时,即为冬至,属于农历十一月中气。从公历12月22日前后开始,每五日为一候,冬至共有三候:

  冬至初五日,初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动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躲在土里过冬。

  冬至又五日,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但是古人认为鹿是山兽,所以为阳;麋是水泽之兽且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冬至后五日,三候水泉动。冬至时候,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感知后便开始流动,大自然仿佛有了丝丝生机,藏匿于山石之间,不显见,却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

  《逸周书·时训解》有曰:“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如果蚯蚓不盘结,国君政令行不通;如果麋鹿角不脱落,兵甲武器不能收藏;如果地下水泉不涌动,阴气没有阳气来承接。

  冬至占丰歉

  民谚有曰:“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虽然是肃杀的季节,却也是农耕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冬至时节,光照最短,农事常多以果蔬畜牧安全过冬为主。除此之外,由于天气的因素,冬至前后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严寒气候有可能产生的危害。所以,民间自古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占卜气候、禳灾祈福。清代陈坤在《岭南杂事诗抄》中写道:

  南北异趋风马牛,人情海外不相侔。

  时因晴雨占丰歉,冬湿年干乃有秋。

  琼俗,元旦喜晴,冬至喜雨,与各府相反。谚曰:“冬湿年干,禾米满仓;冬干年湿,禾米少粒。”

  作为节气,冬至本就起源于天象与方位观测。《周礼·地官》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周礼·春官》曰:“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土圭,是旧时一种测日影长短的工具,通过测量日影长短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前文所说的殷商时期即是使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冬至和夏至。同时也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是为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自然也就成为国都所在地的最佳位置。冬至观天象以预测未来已成为古时常态,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太平御览》引《易通卦验》曰:

  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美,人民和,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征也。

  这是冬至利用云彩占岁,意思是冬至日如果有云则一年和美,如果无云则一年危机,云是红色代表干旱、黑色代表水患、白色会有战争、黄色会有地质灾害。《史记》载:“冬至,短极,悬土炭”,这是一个简单的测定湿度的办法:在冬至前三日,分别于天平木杆两端悬土和炭,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到了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那边就会重。也就是说,如果空气干燥,炭中水分散发快,会变轻,放炭这端就会上升;如果空气湿度增加,正好相反,此即《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谓:“燥故炭轻,湿故炭重。”

关于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q.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